大家都知道“兩彈一星”工程,但是即使是包頭土生土長的人,幾乎都不知道,包頭也有一個“兩彈一星”工程的重要單位——內蒙古第二機械制造總廠(現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重集團的前身)獨立四車間。
使命:神秘的“獨立四車間”
西北大漠,黃河之畔,高墻深院,機聲隆隆。
1959年5月,一個普通廠房在工廠里悄悄建立。密集的警衛、全封閉的廠房、特制的通行證件,讓這個廠房充滿了神秘。
“自從他們來了,這些大院經常通宵都是燈火通明?!币晃焕先嘶貞浾f,當時不知道這些人在干什么,但心里明白:“這是在干大事?!?/span>
廠房里干的是真正的國家“大事”:兩彈一星。上世紀50年代末,新中國面對國際嚴峻的核威脅和軍備競賽大勢,黨中央毅然做出發展導彈、核彈、人造地球衛星等國防尖端技術的“兩彈一星”戰略決策。北重集團作為“兩彈一星”戰略中地面防空武器的重要研制基地,是地面設備發射控制系統制造主導廠,承擔著發射架、裝填車、發控車的技術協調和發射裝置的生產制造。
對于當時的困難,現年86歲的北重集團副總工程師傅安生有著親身的體會。當年研制紅旗二號時他是俄語翻譯兼專責工程師。他說,“當時工作條件極其艱苦,不少設備都要自主設計制造,從發射架研發制造,到地面發射控制系統,甚至雷達站的拖車都要設計制造?!?/span>
那段時期,傅安生帶領團隊頂著巨大壓力,“不能慢,一慢就更落后,一落后就是幾十年?!眻F隊一邊克服“33個俄語字母”障礙,一邊消化技術圖紙,學理論知識、背技術規程、做數據分析,拆開樣機,一個個零部件核對,補充設計工裝。
形勢比計劃更快。1962年上半年,外界飛機頻繁入侵,形勢異常緊張。
“我們的導彈什么時候飛啊?”這些話,讓傅安生他們感到壓力山大?!按蠡锒急镏还蓺?,拼了命也要把導彈造出來?!焙芏嗳艘惶焖膫€小時,累倒了爬起來再接著干。整個團隊把全部身家都扔在廠里。
1964年,導彈發射架仿制成功,取名“紅旗一號導彈發射架”。通過技術改進,1964年,成功自主試制出6臺全新發射架,命名“紅旗二號導彈發射架”,填補了我國防空導彈武器制造的空白。
“獨立四車間”是當時我國唯一的紅旗二號導彈發射架制造基地。在此后24年里,車間制造的導彈發射架裝備了遍布全國的100多個地空導彈營,在國土防空和邊境作戰中屢建奇功。
忠誠:“拼了命也要把飛機打下來”
1965年1月10日。一架敵機自臺灣出發,跨黃海、渤海,過青島,一路深探至內蒙古內陸。與此同時,駐守在內蒙古包頭市薩拉齊鎮的地空部隊1營接到指令:擊落入侵敵機。
深夜10時,在矗立著的嶄新紅旗二號導彈發射架旁,指揮員一聲口令,導彈騰空而起,直沖云霄。
雷達監視器顯示:導彈在加速。兩個目標越來越近,監控室的人們屏住呼吸,“緊張得汗毛都立了起來?!?/span>
突然,監視器上的敵機與導彈幾乎同時消失不見。
幾個小時后傳回消息:擊落一架攜帶電磁干擾器的臺灣美制U-2高空偵察機。
這一戰,不僅創造了防空導彈夜間擊落U-2高空偵察機的先例,也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宣告:中國領空神圣不可侵犯!
消息傳到車間,人們開始沸騰起來,也讓日日夜夜接力攻關的技術團隊興奮不已:發射架改裝升級終于成功!中國用自己的技術打下了美國制造的尖端飛機!
“當時車間像過年一樣,好像是自己親自上陣打了勝仗?!备蛋采f。歡慶的背后,是傅安生和他的團隊付出的大量心血。
發射架的成功離不開部隊的幫助。為了改進裝備,傅安生想法與部隊溝通,及時掌握了裝備實戰性能狀況,也了解了當時最先進敵機的具體狀況。U-2高空偵察機的一身“高科技”配置也讓他眼界大開:“這玩意兒現在飛得更高,比導彈最大射高還多了1000多米?!?/span>
這“最后一公里”,成了傅安生和技術人員們的一塊“心病”。他們既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技術辦法,還要保證整個系統的可靠性,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?!爸灰覈L試,就沒有過不去的‘坎兒’?!备蛋采鷰ьI團隊查資料、找原因、定措施,甚至提出了“提升一公里,為人民立功”的攻關口號。
憑著這股“拼了命也要把飛機打下天”的精神,傅安生帶領和培養了一只技術精湛、勇于攻堅的隊伍,經歷了無數個日夜攻關、測試實踐,最終找出了辦法,大幅度提高了導彈的命中概率。
通過一場場“競賽”,發射架取得了一個個輝煌戰果:1967年9月8日,浙江嘉興,擊落臺灣美制U-2高空偵察機;1967年9月17日至1969年10月28日,三次擊落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;1984年3月28日、1987年10月5日,擊傷擊落越南米格-21P戰斗偵察機……1969年至1975年,紅旗二號導彈發射裝置出口阿爾巴尼亞、朝鮮、越南等國。
憑借著過硬的質量和輝煌的戰績,1980年,紅旗二號導彈發射架榮獲部優質產品獎,自動調平裝置榮獲部重大科技成果、技術改進二等獎。
情懷:祖國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選擇
紅箭靜矗,藍天依舊。退休以后,耄耋之年的傅安生一有空,便會來到北方兵器城的紅旗二號導彈發射架旁,繞上幾圈后,才放心離開。他說“看到她,仿佛看見自己的一生?!?如今,紅旗二號的后代們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家族,紅旗系列防空導彈構成中國地空防空導彈的主體,擔負著中國防空的重任。
從青絲到白發,從五湖四海到祖國北疆,300多名熱血青年,投身“兩彈一星”光榮事業。15歲進廠的田巨江,1965年進廠的總裝鉗工刑士麟,1970年入廠鉆工董凱峰、電焊女工張琦、鏜工孟凡平,1975年進廠的于建華……老一代兵工人對國家強烈的使命感和奉獻精神,深深留在每個人的心里。
2018年10月16日是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第54個紀念日,一個微信群的建立,讓獨立四車間又重新聚集到了一起。兵工人的故事從不缺少美麗。2019年,大家在分別30年后歡聚,暢憶往昔?!拔液臀业淖鎳?,一刻也不能分割,無論我走到哪里……”悠揚歌聲中,那些讓人生充實的奮斗歷程,那些讓人溫暖的獨特歡樂和生活,一幕幕重現。幾十年歲月沖刷,雖然早已無法尋覓那段崢嶸歲月,但獨立四車間那種“拼了命也要把飛機打下天”的強軍報國精神一直在大家心中激蕩。
獨立四車間的故事,也是人民兵工的故事。如今,歲月已然“翻篇”,但秉承強軍強國的兵工事業卻在傳承中。從第一門100毫米高射炮開始,傅安生他們見證了一批批新型武器在保衛祖國的斗爭中屢建功勛,一款款“中國制造”閃耀全球。
人民兵工精神既是“把一切獻給黨”的信念,也是一種強國強軍的情結,深刻烙印在每一個兵工人的心里,融進血液里。